4月20日至26日,以 “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 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盛大开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愈发紧密,二者相互促进、共生演进。本次宣传周活动,不仅是对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一次深度探讨,更是为全社会敲响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
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知识产权新挑战与新机遇:
从春晚舞台上灵动的人形机器人,到各大科技企业竞相推出的千亿级参数大模型,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创新活力的同时,也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在版权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成为争议焦点。当AI创作出绘画、音乐、文学作品时,这些作品的版权应如何界定?是归属于开发AI的主体,还是使用AI的用户,亦或是视为公共领域的作品?在专利方面,人工智能发明的专利审查标准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
同时,人工智能也为知识产权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在商标检索中,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比对海量商标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商标侵权风险,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典型案例警示,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线。
近年来,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商标领域,个别企业和自然人恶意抢注知名人工智能大模型名称等商标,试图 “蹭热点” 谋取不当利益。例如,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研发的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发广泛关注后,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该模型名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此类恶意申请行为,依法驳回相关商标注册申请。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定决心,任何试图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又如,在短视频平台,视频创作者陈某发现自己拍摄的古风短视频,未经授权被某抖音小程序“某颜”用作AI换脸素材。该小程序利用AI视频合成算法,将陈某视频中的人脸替换,供用户付费或观看广告后进行换脸操作。陈某将小程序运营方上海易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的原始视频具有独创性,构成视听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某颜”小程序的行为侵害了陈某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该公司赔偿陈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7500元 。这一案例不仅涉及AI技术在著作权领域的侵权问题,也反映出AI技术滥用对个人知识产权和权益的严重威胁。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中,李某成立声通公司,利用AI语音机器人帮助诈骗团伙做网络贷款推广。他们按照诈骗团伙要求编写自动应答话术并录入应答语音,筛选有贷款、买房、教育需求的对象拨打电话,分析通话情况后添加贷款意愿强的被害人联系方式,推送虚假贷款APP实施诈骗,共骗取1437人3586万余元。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某等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提起公诉,有力打击了此类利用AI技术实施的犯罪行为。
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潮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立足检察职能,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增进广大群众对知识产权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